可能我撞了南墻才會回頭吧
可能我見了黃河才會死心吧
可能我偏要一條路走到黑吧
可能我還沒 遇見那個他吧
最近,你被這首突然火起來的民謠歌曲洗腦了嗎?
從網易云音樂到抖音再到朋友圈,你一定經常刷到這首歌——《可能否》。
這首歌太火了,從5月30日上線網易云音樂,到今天兩個多月了,一直霸占著熱歌榜、原創榜等各大排行榜的前5,《可能否》和她的創作者木小雅一下子進入了人們的視野。
這首歌的底下也收獲了近20萬的評論。
出生于1994年的木小雅,是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水瓶座。就在《可能否》走紅的時候,她的主要身份仍然是南京先鋒書店的一名設計師。
她從小喜歡彈琴,大學時開始嘗試寫歌。愛好彈琴寫歌、平日里讀書寫作、工作時從事設計,“文字、音樂和設計”這三件事構成了木小雅踐行理想主義的方式,也填充了她的日常生活。
也許,正是書店這種文化氣息和藝術氣質并重的環境,造就了她詞曲間婉轉表達的深刻內涵。文學和設計相輔相成的積淀,讓她的音樂中多了一份與時間對抗的力量。
網易云音樂對木小雅采訪時,她曾經表示:
創作這首《可能否》的靈感來源,正是詩人張棗《鏡中》的一句詩:
“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,梅花便落滿了南山”。
這是一句非常著名的詩,很多人都是因為這句詩,因為《鏡中》,而認識了張棗。
這首詩的完整版是這樣的:
鏡中
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
梅花便落了下來
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
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
危險的事固然美麗
不如看她騎馬歸來
面頰溫暖
羞慚。低下頭,回答著皇帝
一面鏡子永遠等候她
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
望著窗外,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
梅花便落滿了南山
這是一個可以媲美海子的天才詩人寫出的詩,揉碎無數人的心腸。
寫下這首詩時,他還未滿22歲,而詩中圓潤流轉的語調、唯美的用字、夢幻般的氣氛,足以擊中每一個讀到它的人。
這仿佛一聲感喟似的作品,像詩人柏樺所預料的,在八十年代轟動大江南北,與《何人斯》一同奠定了張棗作為一名大詩人的聲譽。
張棗(1962年-2010年3月8日),當代詩人,“巴蜀五君子”之一,中國先鋒詩歌的代表人之一。
1962年12月29日,張棗生于湖南長沙“出過些人物”的張氏家族,有著“詩是吾家事”的氛圍。不到十六歲,他便考入湖南師范大學,專業是英語。語言方面,張棗的天賦很高,不僅英語,德語、法語、俄語都相當精通,還習過拉丁語,這讓他有能力閱讀外語詩,并將在外語詩中琢磨出的精微之處放置在漢語寫作中。
張棗從湖南師范大學英語系本科畢業后,考入四川外語學院念碩士。1986年出國,常年旅居德國,任教于圖賓根大學。歸國后曾任教于河南大學文學院、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。
1984年深秋或初冬的黃昏,張棗拿著剛寫就的《鏡中》與《何人斯》到好友柏樺家中時,詩中的古風和現代性形成的陌生感,彰顯了張棗的明確詩觀。
如他自己所說:“我試圖從漢語古典精神中演生現代日常生活的唯美啟示。”
在接下來的日子中,他寫詩、譯詩、實踐他的“元詩”理論。他的詩被評價是傳統詩歌與現代詩歌的完美結合,從詩歌的抒情源頭上繼承了“風、騷”傳統,并將這一傳統完美地展現在當下的語境中。
而他自己把中國詩人上世紀80年代的精英意識帶到了國外,每次向陌生人做自我介紹時,他都會說:“我是張棗,我是一個詩人。”
2010年3月8日凌晨4時39分,張棗在蒂賓根大學醫院因肺癌逝世,享年48歲。
一起來讀一下張棗的那些絕美的詩吧!
張棗詩歌輯錄
她開口說江南如一棵樹,
我眼前的景色便開始結果。
《深秋的故事》
風說了許多,把夏天注得盈滿。
《四個四季·夏歌》
二月開白花,你逃也逃不脫,你在哪兒休息
哪兒就被我守望著。你若告訴我
你的雙臂怎樣垂落,我就會告訴你
你將怎樣再一次招手;你若告訴我
你看見什么東西正在消逝
我就會告訴你,你是哪一個
《何人斯》
你熟睡如橘,但有人剝開你的赤裸后說,他摸到了另一個你。
《哀歌》
一個表達別人/只為表達自己的人,是病人/一個表達別人/像在表達自己的人,是詩人
《虹》
但是道路不會消逝,消逝的是東西;但東西不會消逝,消逝的是我們;但我們不會消逝,正如塵埃不會消逝。
《一首雪的挽歌》
我在這屋里夢見南岸第一次下雪
孤寂如牛奶
白指垂落如中彈的飛鳥
你呻吟出一畦畦稻田
鐵軌上棗紅馬飛奔
《南岸第一次雪花》
新燕才聞一兩聲
燃燒的東西真像你
你以為我會回來
河流解著凍,穿著白襯衣
我夢見你抵達
馬匹嘯鳴不已
《故園》
沿十月之水,你和她行走于一根琴弦
你從那天起就開始揣測這個意義
十月之水邊,初秋第一次聽到落葉
《十月之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