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馬斯·特蘭斯特勒默是當今瑞典最優秀的詩人之一,也是一個心理學家和翻譯家。他著有詩集十余卷,并曾被翻譯成三十多國的文字,特別是荷蘭語、英語和匈牙利語。特蘭斯特勒默于195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《詩十七首》,在瑞典詩壇引起轟動,成為20世紀五十年代瑞典詩壇上的一大亮點,成名以后陸續出版了很多詩集,獲得了多項國際及瑞典國內的文學類獎項。1990年患腦溢血致半身癱瘓后,仍堅持寫作純詩。特蘭斯特勒默于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,理由是“他以凝煉、簡潔的形象,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”。
特蘭斯特羅默的父親是一位記者,母親是一位教師,兩人離婚后他隨母親長大。一開始他想成為自然科學家或考古學家。中學畢業后他在斯德哥爾摩大學學心理學,1956年他畢業。此后四年中他留校研究。此后他轉到一個青少年拘留所做心理學家。
1965年他與夫人和孩子一起搬到斯德哥爾摩以西40千米處的小城韋斯特羅斯,他至今住在那里。他在那里獲得了很高的聲譽,以至于1997年當地政府建立了一個以他命名的特蘭斯特羅默文學獎。1980年特蘭斯特羅默退休,此前他在瑞典國家勞工部做工作心理學家。
特蘭斯特羅默與美國詩人羅伯特·勃萊是好友,兩人互相翻譯對方的作品,并將對方的作品收錄到自己的書里。
1990年特蘭斯特羅默患腦溢血使他的語言功能受到阻礙,但此后他又恢復過來了。
1996年他發表的《悲傷吊籃》(Sorgegondolen)尤其富有藝術性。特蘭斯特羅默也是一位業余音樂家,他會彈風琴和鋼琴。他最新的詩集是2004年發表的,內容是死亡、其預兆和經驗。
特蘭斯特勒默被譽為:“歐洲詩壇最杰出的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詩人。”那是因為:“詩人把自己耳聞目睹的一切——風、雨、日、月、天、地、人,通過個人文學與哲學的推動力及社會體驗,熔鑄成一個個獨立的整體——詩歌。” 1984年,《美國詩評》指出歐洲詩歌質量超過美國時,在列舉了波蘭米沃什(Milose)、蘇聯布羅茨基(Brodsky)、愛爾蘭希尼(Heaney)、意大利蒙塔萊(Montale)后,認為特蘭斯特勒默是最杰出的一個。
托馬斯·特蘭斯特羅默的詩非常緊密,他使用很少的字來表達非常強烈的感情。他使用許多聯想的手段。由于他用詞非常少,他在50年代就已經達到了日本俳句的要求。在這里詞不是詩的組成部分,而是音節。
在結構上特蘭斯特羅默從一開始就使用大膽的比喻,自由的節奏和古詩的結構。他的用語比較溫和,不強硬,他的風格簡單,但節奏性非常強,通過令人意外的詩句和聯想來吸引人。 在內容上特蘭斯特羅默很少描寫自然景象或抽象的哲學思考,他一般描寫對日常生活的反想。在這里他既不描寫對媒介報道的世界大事,也不描寫內心的沖突,他集中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瞬間。德國電臺評論他的詩“充滿了味道、顏色、振動和雜音”。 從文學史的觀點上來看他與保爾·瓦萊里的“純詩”相近。他有點“為藝術而藝術”的味道,但超出了純粹的完美主義,而是“心理地、邏輯地自問”。他的詩無法規入一個流派。 托馬斯·特蘭斯特羅姆,這是個用心去體味生活,用心去創作的瑞典詩人,他一生只寫了163首詩,但是每首詩都像北歐的天空那樣純凈。他的內心如此寧靜,但是又如敏銳的鷹隼,一語中的地挖掘出人生宇宙間的寧靜與騷動,舉重若輕,簡潔明朗。 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回歸瑞典這個詩一樣的國度,歸屬一個詩意棲居的詩人,“他以凝煉、簡潔的形象,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”。或許特朗斯特羅姆之于瑞典,就像羅伯特·弗羅斯特之于美國,用詩歌感動生活,感動浮躁中渴望寧靜的內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