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日本文化史》葉渭渠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版
葉渭渠先生所著的《日本文化史》今年8月再版,這也許并非偶然。在抗戰勝利60周年之際,對日本的了解變得更為必要,而日本的文化傳統正是了解它的主要途徑之一。這樣,學術性的《日本文化史》就難免被納入現實的閱讀環境之中。書后附有一段介紹文字,曰∶“本書意在探尋日本文化的精神,展示其豐富的面向,追溯其發展的源流。首先考察大和民族在生活實踐中自主生成的宗教、文學與藝術的成果,以及由這些成果凝聚而成的文化性格;其次研究日本文化與外來文化———具體地說,古代之于中國,近代以來之于西方———的交流,以及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,日本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內在發展的自律性和外在交流的主體性,由此展開日本文化發展的論述。”
這段文字恰到好處地概括了《日本文化史》一書的基本特征。該書對日本文化的敘述始自日本文明的發端,注重歷史延續性,同時顧及到不同文化類型的均衡性。著者本是日本文學研究專家,但該書對宗教、建筑、美術以及茶道等文化類型的介紹也深入細致、鞭辟入里。在對于中國文化、西洋文化之差異的辨析之中,日本文化精神的獨特性被展示出來,需要特別強調的是《日本文化史》一書作為“印刷品”的完美形態。該書收錄插圖多幅,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成為“圖說·日本文化史”。對于該書來說,圖片的大量使用并非僅僅是為了順應“讀圖時代”的大趨勢,而主要是為了更直觀地展示日本文化的諸種形態。這些圖片,無論是陶俑、壁畫,還是伊勢神宮、日光寺、大阪城等建筑,抑或是《凱風快晴》等浮世繪作品,深入細致的描述與精美的圖片相輔相成,將日本文化立體地展示給讀者。
《日本文化史》對日本文化的敘述是以古代和近代為主的,20世紀的日本文化(比如繪畫中的“大正浪漫派”以及戰后風靡日本的漫畫、卡通之類)則基本沒有涉及。我想這主要與現代日本文化形態的復雜性與豐富性有關。相對于具有穩定性和純粹性的日本傳統文化而言,多元、急變的日本現代文化則難以進行“史”的描述。不過,《日本文化史》對日本文化傳統的描述,為我們觀照現代日本社會和現代日本人提供了一面歷史性的鏡子。比如,該書對于“真實”(誠)這種審美意識有細致的引證,指出“真實”(誠)包含了“真言”、“真事”和“真心”等意思,“以‘真實’為根本的精神,自然地成為古代日本人的生活基礎和社會文化基礎。”而現代日本人特有的“認真”,顯然是那種具有歷史傳統的“真實”的延續,并且不僅是一種處世態度,而且涉及到審美意識的層面。該書對標志著日本文學的重大變革、標志著日本文學英雄敘事詩時代開始的“戰記物語”的敘述,為認識甲午戰爭至今出現在日本的大量戰記類作品提供了參照。關于“不立文字”、“以心傳心”等禪文化宗旨在日本繪畫、書法和枯山水庭院等造型藝術中的體現,《日本文化史》也有詳盡分析。這同樣可以成為認識日本人國民性的參照。在現代日本社會中依然能夠感受到的那種日本式的曖昧、委婉與陰濕,也許就是禪文化的一種生活化體現。
一本書的價值因讀者不同而有差異,《日本文化史》也是如此。日本傳統文化是在對中國文化的吸收與改造中發展起來的,因此認識日本文化傳統也成為認識中國文化傳統的一種途徑。白居易作品在日本的流行提供了認識白居易的另一種視角,深受中國繪畫技法影響的雪舟的《潑墨山水圖》等則為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畫家(例如梁楷)的作品提供了參照。
類似的例子有許多,這或許可以看作《日本文化史》一書的“中國價值”。(作者系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)